糖尿病就是因为吃多了糖吗?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全世界在20岁到79岁的人群中,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每年因糖尿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高达83.4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其他疾病相比,糖尿病患者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显着上升,特别是无家族史、55岁以上初发的糖尿病患者,3年内胰腺癌发生率较高。
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尿病,类似“我是糖吃太多才得的糖尿病吗?”这样的问题也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其实,这个说法只说对了一半,今天就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这看似熟悉实则陌生、“可怕”的糖尿病吧!合肥体检中心
吃糖为什么也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和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活动方式等有关的一种代谢性的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
1型糖尿病一般发生在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和自身免疫力有关;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特别是肥胖者容易出现2型糖尿病。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提前倾向,甚至在儿童期也有可能出现2型糖尿病。
“我从来不吃糖,怎么可能得糖尿病呢?”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的疑问。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清楚,糖尿病中的“糖”指的是血浆葡萄糖,而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双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和多糖(淀粉、糖原)。我们平时所说的吃糖大多指吃蔗糖,如白糖、红糖。血浆葡萄糖可来源于上述各种糖类,如多糖中的淀粉。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吃的土豆、红薯等富含淀粉,就属于多糖。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吃的食物,经过牙齿咀嚼,经食道到胃肠道,然后消化,在小肠中生成葡萄糖,再由肠壁吸收到血液变为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经胰岛素带路,进入组织细胞,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肝脏、肌肉组织里,一部分则被氧化分解产生热量,供人体运动、思考等需要。
人体在吸收、利用葡萄糖的过程中,胰岛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如果胰岛功能不正常,就会造成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从而使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氧化和利用,无法进入细胞,最终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超标。当血糖浓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糖便从尿中排出,形成糖尿。
当然,除胰岛功能不全会引起糖尿病外,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也会引起此病,比如患有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时,均有可能引起血糖升高而形成继发性糖尿病。
但是除遗传因素外,当前导致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没管住嘴,吃了大量尝起来不甜但实际上会分解为大量葡萄糖的食物(如淀粉类),增加了血糖的来源;另一方面,没迈开腿,大量的葡萄糖都囤积了起来,降低了血糖的消耗。
因此,吃糖不一定导致糖尿病,不吃糖也可能得糖尿病。
哪些危险因素会导致糖尿病?
通常疾病的出现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糖尿病更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都患上了糖尿病。
1.遗传因素
这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很难进行人为控制的。如果夫妻两人都是糖尿病患者,则生下的孩子有50%以上几率的会患糖尿病。如果父母中有一个人患糖尿病,虽然孩子不一定会有糖尿病,但是可能会成为糖尿病的基因携带者,他孩子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2.环境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外,糖尿病发病原因还来自于病人平时的不良习惯和一些其他的生活因素,比如: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概率高。
活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不足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这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精神神经因素: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年龄: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
其他:种族、外伤、手术、分娩等因素。
3.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为:年龄≥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过多,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与血脂异常等。
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血糖的升高导致的,但是血糖要用专业的设备方能检测的出来,人的肉眼或者感官是感觉不出来的,也就是说糖尿病可能没有症状,但是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可以通过身体的一些表现来简单判断,明显的是“三多一少”。
一多:多饮
我们的血液是一种溶质,当中溶解有各种常见的红细胞、白细胞还有其他诸多生命体征需要用到的物质,血管内皮还有很多感受器,其接受来自血液的信号,例如压力以及激素等刺激。当血糖浓度过高,就会导致血管内压力增高,此时会刺激相应的感受器,让大脑产生饥渴的感觉,促使患者产生多饮的动作。
二多:多尿
肾脏是过滤血液的器官,除了过滤体内的代谢废物之外,还会排泄出多余的水分,如果因为多饮导致体内摄取的水分增多,就必然会导致肾脏排水的量增多,此时就会多尿。
三多:多食
由于体内的糖分被当做尿糖排出体外了,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不足以维持身体需要的热量,导致患者总是出现饥饿感,于是大量地吃东西,但是还是感觉到饥肠辘辘,平时不怎么吃甜食的人,也变得开始吃大量的甜食,出现了以上的症状就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一少:体重减少
如果出现了体重不明原因的急剧下降,需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糖尿病,应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以上就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除此之外,糖尿病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容易感到疲劳,四肢无力、麻痹;皮肤及性器官瘙痒;视力衰退;抵抗力降低,皮肤产生病变,伤口愈合能力差等。
总之,糖尿病初期通常可能没有症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因此须定期做健康检查,才能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等,其致死、致残率较高。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眼、肾及神经系统病变,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会增高。
1.慢性并发症
在慢性并发症方面,可分为“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两种类型。
1)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不只血糖高,也容易导致三酸甘油酯与低密度胆固醇增加,这些物质都可能使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此时血管容易出现栓塞、病变,进而增加中风、高血压,或是心肌梗塞的风险。
大血管病变也容易使患者足部产生一系列病症。如果流入足部的血液减少,患者会发现足部脉搏变弱、温度降低,此外,出现在足部的伤口也不易愈合,容易发生感染。很多患者因足部长期缺血,或是细菌感染造成足部溃疡,而面临截肢的命运。
2)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指的是微血管因糖尿病受损,常见的病变部位是眼部、肾脏,以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液会携带氧气,当微血管产生病变、血流减少,神经也会发生缺氧,依神经种类不同出现各种症状。
而视网膜遍布微血管,一旦这些微血管因糖尿病而受损,患者容易感到疲倦、眼部搔痒、视力模糊,严重时可能失明,或罹患青光眼、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
高血糖也可能使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硬化,不只损伤肾功能,更可能导致肾衰竭、尿毒症。如果患者在检测时发现尿蛋白排出率增加,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肾脏病变。
同时,血液循环不佳,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唾液分泌也会减少,造成口腔细菌数量增加,甚至引发牙周病。情况严重的牙周病也可能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令血糖控制不易,加剧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两种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2.急性并发症
罹患糖尿病后,若是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出现高血糖状态;虽然控制糖尿病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血糖,但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慎降太多(如胰岛素使用过量、未按时进餐等),反而会引发低血糖症状。
1)高血糖状态
如果患者有脱水、皮肤干燥、腹部不适、意识不清等症状,24至48小时内若未送医,就会有生命危险。此病症称为酮酸血症,俗称“酮酸中毒”。
当体内血糖、血液浓度与渗透压逐渐升高,患者会有脱水、意识不清的症状,此称为高血糖高渗透压症,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肾衰竭。该病症主要发生在2型糖尿患者群体中。
2)低血糖状态
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会有晕眩、心悸、发抖、恶心、冒汗、饥饿感等征兆,严重时甚至会意识不清、休克、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
糖尿病如何预防?
既然糖尿病不仅是由吃糖引起的,或者说吃太多糖仅仅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就要从多方面着手。
1.饮食: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取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食品、含添加糖的食物等;拒绝煎、炸等含油量高的烹饪方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植物油也要适量);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戒烟、限酒。
2.行动: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血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浓度应控制在7%以下;血压:在休息状态下,若血压持续高于140(收缩压)/90(舒张压)mmHg,称为高血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130mg/dl以下。
3.规律运动:
遵守“333原则”,即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130下状态(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酌情调整)。可以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类型,且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或在运动前吃些点心,切忌空腹运动,以免血糖不足而产生低血糖症状。
4.维持体重:
留意体脂率,18至30岁的男性,正常值为14%至20%,30岁以上男性正常值为17%至25%;18至30岁的女性,正常值为17%至25%,30岁以上女性正常值为20%至30%。注意腰围,男性正常值应小于90公分,女性则应小于80公分。
5.适度解压:
压力会使荷尔蒙分泌异常,导致体内的肝糖被分解为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要适时地用健康的方式纾解压力,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而暴饮暴食只会带来更高的糖尿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