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次寒潮来袭,要特别注意心脏防寒!
2021年首次寒潮来袭,要特别注意心脏防寒! 伴随着大风,2021年首次寒潮来袭,北京也开启了“速冻”模式!骤降的气温带来的不仅是寒冷,更让心脏备受挑战。寒潮来临时,心脏也要注意“防寒”!艾诺体检
一、气温降1℃,心梗风险增2%
北京气象台预报显示,6日夜间北京最低气温将在-17℃左右,据统计,2000年以来北京最低气温为-17℃,如果此次寒潮过程北京气温低于-17℃,将成为21世纪以来气温最低纪录。
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梗风险就增加2%。75~84岁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响。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会在1月份升至高点,而“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为什么冬季更容易发生心梗?
血管收缩
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寒冷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尤其是突然从暖气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生活方式改变
天气寒冷,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同时又偏爱高脂食物。吃得多、消耗少,导致能量摄入和代谢比例失调,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发生。
二、心梗发作前,10种痛感要警惕
心梗来临前,身体用一些特殊的“痛感”给你提示,若能及早发现就医,就可以挽回一条命。希望这篇关于心脏的小常识能教你识别心梗来临前的10种痛,帮心脏安度这个危险期。
“病在心上,疼在别处”,据统计,我国急性心梗及心绞痛患者中,超过1/3的人会出现不典型的放射痛。
1、偏头痛
心梗有时会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这主要是由于血管痉挛期伴发脑血管痉挛所致。
2、下颌痛、牙痛
牙痛、下颌痛,且伴随冒冷汗、濒死感等症状,处于静止状态时不痛,一运动就疼或疼痛不止。
3、颈部痛、咽喉痛
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和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痛感,并扩散至咽部神经。
若突然出现喉部堵塞感、辛辣感,并伴有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要考虑心梗的可能。
4、心前区疼痛
如果出现突发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不能缓解,并伴有大汗淋漓、恶心、濒死感等症状,要考虑心梗。
5、左肩、左腋下疼
心脏位于人体左侧,心梗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左臂或左肩疼痛。一般为钝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胸骨后、颈部痛
有冠心病史的人,如果出现胸骨后、颈部呈阵发性胀闷痛,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并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应警惕急性心梗。
6、内脏痛
心梗前3~24小时,患者可能会有特定的内脏反应,表现为上吐下泻,伴随胸骨下端疼痛。
7、上腹胃痛
心脏病引发的胃痛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有的可扩散到左肩、背部及左上臂内侧。
8、左下肢、左腹股沟疼
突然出现左下肢剧烈疼痛,并出现胸闷、憋气及出汗,应警惕急性心梗。
9、无痛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或脑血管病史的人,如突然发生无诱因可寻的咳喘、胸闷、气短、晕厥、恶心、呕吐等表现,可能发生了无痛性心梗。
三、冬季护心8大忠告
01、早睡晚起,午睡半小时
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即起床,宜在床上养神5分钟,随后再下床活动。若有条件,中午宜小睡半小时。
02、适度运动
冬季清晨气温较低,为避免意外,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温度适宜的午后。
03、合理调节饮食
冬季虽是养生、进补的最佳季节,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切不可盲目进补,能不补尽量不补。饮食应清淡,营养应均衡,切勿暴饮暴食。
04、保持大便通畅
心血管病患者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应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05、洗澡勿过勤,睡前泡泡脚
洗澡勿过勤,水温应适宜。心血管病患者若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绞痛等征兆时,应立即离开浴室并躺下休息,切勿步行或活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
06、正确服药,监测病情
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天应按时遵医嘱服药,定期去医院随访。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同时应加强血压、血脂与血糖的监测。
07、保持心情舒畅
心血管病患者应避免激动、发怒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08、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在秋冬季节逐渐趋缓,身体的免疫能力也相对减弱,各种细菌、病毒易“趁虚而入”,导致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会明显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