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例告诉我们,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有多重要

日期:2021-12-01 / 来源:艾诺健康体检中心

  这个病例告诉我们,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有多重要

  相关病史

  男,63岁,反复上腹痛2年余,加重2月。

  查体: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胃镜提示:慢性糜烂性胃炎;肿瘤标志物(-)。

  入院行腹部增强CT  
 

  肝脏S3段临近胃壁见一软组织密度小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病灶内未见钙化,无囊变坏死,增强后呈中度渐进性强化,强化均匀。考虑肝血管瘤,小肝癌不除外。

  两天后行MRI扫描  
 

  较CT片,病灶位置发生改变,现在病灶位于肝S2段旁,等T1、稍长T2信号,且与胃关系紧密,遂考虑胃来源肿瘤,间质瘤可能性大。

  术后病理提示胃间质瘤

  经验谈

  本例如果明确病灶起源,再结合病灶外生性生长,无侵润征象,诊断胃间质瘤并不难,但难就难在病灶定位。回看本例CT和MRI图像,单独观察CT或MRI图像对于病灶定位都存在一定难度,都有可能将病灶定位于肝脏;但是结合两次检查对比可以看到CT图像胃充盈可,MRI图像胃基本排空,从而病灶位置发生明显改变,由此征象可推断病灶并非位于肝脏,而是胃起源。

  根据此病例,以后遇到发生于胃腔外生长的病灶,不能准确判断病灶起源时,可以分别在胃充盈和排空时做检查,对病灶定位有较大帮助。

  解读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少见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CT能明确显示GST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瘤灶的大小、形态,有无分叶、密度、均匀性、强化程度、边缘、轮廓, 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同时可显示淋巴结、脏器转移等性况,现已成为GST常规检查方法。良性GST肿块直径多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偶可见细小钙化点,肿块很少坏死,或仅轻度压迫邻近器官或组织,多呈实体性均匀强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大多大于5cm,边界欠清, 常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或肿块周边密度均匀,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肿瘤内部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常可见周边器官或组织受损,及肝脏、腹膜的转移灶。

  MRI可多方向成像,多种成像序列联合应用,较CT更能显示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清楚显示肿块坏死囊变区和出血区的范围。因此,MRI可作为CT的补充检查方法,对确定肿块的来源与良恶性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包括其他间叶源性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 (单发的胃类癌) 。由于这些肿瘤都起源于胃壁,他们可以具有与间质瘤非常相近的影像征象,但胃的真性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同样,胃神经鞘瘤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胃间质瘤。单发胃类癌常见于胃窦,多伴有中央溃疡。胃癌和淋巴瘤很少呈外生性生长,偶尔可有同壁内型或腔内型间质瘤相似的影像征象。进展期胃癌和淋巴瘤通常累及胃周、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腹腔内淋巴结,淋巴瘤还可累及下腹或盆腔淋巴结,而间质瘤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则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