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胰腺,远离餐桌“雷区”

日期:2021-04-25 / 来源:艾诺健康体检中心

  保护胰腺,远离餐桌“雷区”

  现如今,人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胰腺炎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远离餐桌上的“雷区”,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胰腺?

  胰腺虽小,致癌又致命

  说起胰腺,大家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因为它“隐居”在腹膜后,知名度远不如胃、十二指肠、肝、胆,但是它却身担重任,不容小觑。

  胰腺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两部分。内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外腺分泌消化酶,在消化的过程中起着“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一旦胰液出现代谢异常,容易引发慢性或急性炎症。

  急性胰腺炎:可致命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化学性的炎症,它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如暴饮暴食、饮酒、高脂血症、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期的胰腺水肿、胰腺坏死所导致的炎症。

  急性胰腺炎分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两类。水肿性表现为暴食后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持续剧痛,治疗3~5天后渐渐缓解。

  出血坏死性的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少数病人在上腹痛症状未表现时即进入休克状态,因呼吸衰竭而猝死,病死率达40%以上!

  慢性胰腺炎:可致癌

  慢性胰腺炎的的病因通常表现为胰管的结石、胰腺的萎缩、胰管的扩张,大多数原因都是长期的饮酒,以及自身免疫性的原因导致的一种胰腺的损害。

  慢性胰腺炎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消瘦;二是脂肪泻(消化不良综合症);三是疼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痛感有轻有重,呈连续性,吃完饭后疼痛更重。

  随着慢性胰腺炎的长期发展,很可能会造成胰腺癌!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年生存率不足1%,而且早期确诊率不高,治愈率低,其病因除了慢性胰腺炎之外,还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

  保护胰腺,远离餐桌“雷区”

  胰腺炎从病症类型来说是一种属于消化系统类型的疾病。胰腺的健康与否,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预防胰腺炎,需要远离这几个餐桌“雷区”。

  1、不吃早餐

  胆囊与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汇合,一旦胆囊或胆管出现了结石,很容易堵住出口,使胰液逆流回去,形成炎症。

  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便于细菌繁殖,并促进胆结石的形成。中国胰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由于胆结石导致的胰腺炎,即胆源性胰腺炎占发病人群的50%以上。

  *建议:要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一般在起床半小时或1小时后吃,主要以好消化、有营养的淀粉、蛋白质食物为主,例如牛奶、鸡蛋、米粥、燕麦等。

  2、暴饮暴食

  每逢过年聚会,各类美食丰富、种类繁多,很多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胡吃海喝。过多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仅会增加胰腺负担,而且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胰腺循环障碍,造成胰液回流。

  本身就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人,或腹型肥胖者,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风险的可能性更高。

  *建议:在冬季,我们需要适当增加绿叶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这些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和消化,缩短食物停留在肠道内的时间。

  3、过度饮酒

  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胰腺,刺激胰腺分泌,增加胰液流量,从而升高胰管内压,破坏胰腺组织,危害身体健康。长期饮酒容易导致胰腺发生退行性病变,例如纤维化、钙化,且无法逆转,还会增加癌变几率。我国居民70%的慢性胰腺炎与饮酒有关。

  大量酒精与高蛋白食物同时摄入,胰液里的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会释放出游离的脂肪酸,容易导致高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代谢疾病。

  *建议:每人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且饮酒时不要吃太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三招秘笈,一学就会

  看到好吃的,谁都忍不住多吃两口,但是吃着吃着就没了节制,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别担心,学会这三招,能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收获健康。

  饭前一碗汤

  餐前一碗汤,不仅可以润滑消化道,防止干硬食物损伤粘膜;同时也可以增强饱腹感,减少摄食行为。有研究发现,餐前一碗汤,平均可以减少100~190千卡的热量摄入,有效避免热量过高而引起肥胖。

  需要注意的是,汤的制作尽量清淡,如果油脂含量超标,反而增加了热量摄入。

  先吃菜后吃肉

  春节餐桌美食多,合理的进餐顺序能够使我们在满足味蕾需求的同时,避免进食过量而引起消化不良及体重增加。

  喝完一碗汤,又吃了一些蔬菜,此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饱腹感,不会因为饥饿而摄入过多的肉类,避免热量超标,给胰腺减负。

  饭后动一动

  很多人一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久坐不动容易积食,增加胆固醇沉积,促使胆结石形成。

  所以在饭后1~2小时后可以进行适当运动,走一走,动一动,促进肠胃消化,避免积食。